:::
現在位置
首頁
> 便民服務
> 檔案下載
臺中客家文化粗略辨識說明
都會中的客家族群在語言、飲食、生活習慣上大多已經被同化,甚至可能不知道自己有客家人的血統,但在生活環境中還保留若干程度的客家傳統文化遺風,因此我們從食、衣、住、信仰、風俗及客家地名殘留等蛛絲馬跡來發現客家文化的蹤跡。
一、食
(一) 米食
粄條、菜頭粄、粢粑、鹹湯圓、艾粄和紅粄等。
(二) 客家小吃
豬腸炒薑絲、客家小炒、福菜等。
(三) 其他
桔醬、擂茶、麻薏粥。
二、衣
南部的客家人穿著服飾以「客家藍衫」為主;北部的客家人偏愛以花布製作衣褲。
三、住
(一)禾埕(曬穀場)
即由正屋與橫屋圍出的廣場,為客家建築中的閒置空間,通常作為處理農作物、休閒、婚喪喜慶、舉行儀式的多功能公共空間。
(二)正廳
客家人祭祀以「祖在廳,神在廟」為習慣,正廳僅供奉祖先家神牌位。
(三)天公爐
家宅祭祀神明的天公爐在屋外,而非在廳堂內,北部與中部天公爐位置以放在龍邊牆面凹槽內最常見。
(四)龍神
龍神位於正廳正中間牆角下,如果正廳神龕下方,有一顆最特別的石頭和香位或是特別安座一個香位,也有用貼紅紙,上面寫著福德龍神香位或是龍神二字,而非「虎爺」。
(五)風水池
半月形、月牙形、圓形或不規則半月池又稱風水池,所謂「有水斯有財」,反映先民期望招財進寶富貴如意的世俗心態。
四、信仰
三山國王廟、義民廟、伯公廟、定光古佛、東峰公太、慚愧祖師。
五、風俗
(一) 新丁粄
如果當年家中有添男丁,就會在農曆的十月十五日左右(確切日期因地而異)打上一斤的新丁粄來祭祀天公,感謝老天爺賜予家中男丁,在這個時候所使用的紅粄就叫做新丁粄。
(二) 絭
小孩出生後如果不好帶,為祈求孩子能平安順利長大成人,會到廟裡祈求神明保佑,幫小孩求絭。
(三) 掛紙
客家人稱掃墓稱為掛紙,意即於掃完的墓掛上紙,以辨別有人祭拜過,除了掛紙外,還要撒一些銀紙在墳塚上。
(四) 客家婦女往生後諡稱「孺人」
客家婦女往生後諡稱「孺人」,「諡」是指人去世後,追念其生前的為人而追贈的號名。
「孺人」係源自古制七品官之妻,相傳是一群客家婦女為了救南宋末帝昺而犧牲成仁,因此祖牌上的「孺人」尊稱,是以生命換來的尊稱。
(五) 祭祀祖先供品用整隻全雞牲禮而非菜碗。
六、客家地名殘留
(一)西屯路底的「火房」
客語中「夥房」指同家族居住的合院。該地為廖姓(詔安客)所居。
(二)西屯區「烈美街」
台中市詔安廖姓為西屯區大家族,家族宗祠「烈美堂」堂號。
(三)北屯區大坑的「東山」
來自當地大埔謝姓客家的堂號。
(四)豐原區「社皮」
原名「社背」,意為「原住民部落後方的村莊」,此類地名閩南語應作「社後」,而客語稱之為「社背」。
(五)后里區「墩仔腳」
以1931 年才從台中東勢移居后里墩仔腳的張天機家族為例,雖然到后里只有60 多年,中年以下客語已經會聽不會說了,但稱呼當地地名「墩仔腳」,仍按照東勢客語習慣。
(六)潭子區「大埔厝」、「頭家(指墾首張家)厝」
潭子的開墾也以大埔張達京家族為首,因而留下地名。
(七)霧峰區「丁台」
霧峰有大埔縣曾、何、巫家族於此建立來台的第一個聚落,名之為「登台」,今誤為「丁台」里。
(八)烏日區「溪心壩」
閩南語中無意義,客語指「溪流中間的沙洲」。
(九)清水區「海風」
來自廣東海豐縣移民之命名。
(十)清水區「吳厝」
為蕉嶺吳姓客家所開墾命名者。
(十一) 「神岡」
源自廣東鎮平縣的「神岡社」。
(十二) 東勢的「中嵙」、新社的「食水嵙」
客語通常把圓盔狀的小山稱為「嵙」。
臺中客家文化粗略辨識說明
都會中的客家族群在語言、飲食、生活習慣上大多已經被同化,甚至可能不知道自己有客家人的血統,但在生活環境中還保留若干程度的客家傳統文化遺風,因此我們從食、衣、住、信仰、風俗及客家地名殘留等蛛絲馬跡來發現客家文化的蹤跡。
一、食
(一) 米食
粄條、菜頭粄、粢粑、鹹湯圓、艾粄和紅粄等。
(二) 客家小吃
豬腸炒薑絲、客家小炒、福菜等。
(三) 其他
桔醬、擂茶、麻薏粥。
二、衣
南部的客家人穿著服飾以「客家藍衫」為主;北部的客家人偏愛以花布製作衣褲。
三、住
(一)禾埕(曬穀場)
即由正屋與橫屋圍出的廣場,為客家建築中的閒置空間,通常作為處理農作物、休閒、婚喪喜慶、舉行儀式的多功能公共空間。
(二)正廳
客家人祭祀以「祖在廳,神在廟」為習慣,正廳僅供奉祖先家神牌位。
(三)天公爐
家宅祭祀神明的天公爐在屋外,而非在廳堂內,北部與中部天公爐位置以放在龍邊牆面凹槽內最常見。
(四)龍神
龍神位於正廳正中間牆角下,如果正廳神龕下方,有一顆最特別的石頭和香位或是特別安座一個香位,也有用貼紅紙,上面寫著福德龍神香位或是龍神二字,而非「虎爺」。
(五)風水池
半月形、月牙形、圓形或不規則半月池又稱風水池,所謂「有水斯有財」,反映先民期望招財進寶富貴如意的世俗心態。
四、信仰
三山國王廟、義民廟、伯公廟、定光古佛、東峰公太、慚愧祖師。
五、風俗
(一) 新丁粄
如果當年家中有添男丁,就會在農曆的十月十五日左右(確切日期因地而異)打上一斤的新丁粄來祭祀天公,感謝老天爺賜予家中男丁,在這個時候所使用的紅粄就叫做新丁粄。
(二) 絭
小孩出生後如果不好帶,為祈求孩子能平安順利長大成人,會到廟裡祈求神明保佑,幫小孩求絭。
(三) 掛紙
客家人稱掃墓稱為掛紙,意即於掃完的墓掛上紙,以辨別有人祭拜過,除了掛紙外,還要撒一些銀紙在墳塚上。
(四) 客家婦女往生後諡稱「孺人」
客家婦女往生後諡稱「孺人」,「諡」是指人去世後,追念其生前的為人而追贈的號名。
「孺人」係源自古制七品官之妻,相傳是一群客家婦女為了救南宋末帝昺而犧牲成仁,因此祖牌上的「孺人」尊稱,是以生命換來的尊稱。
(五) 祭祀祖先供品用整隻全雞牲禮而非菜碗。
六、客家地名殘留
(一)西屯路底的「火房」
客語中「夥房」指同家族居住的合院。該地為廖姓(詔安客)所居。
(二)西屯區「烈美街」
台中市詔安廖姓為西屯區大家族,家族宗祠「烈美堂」堂號。
(三)北屯區大坑的「東山」
來自當地大埔謝姓客家的堂號。
(四)豐原區「社皮」
原名「社背」,意為「原住民部落後方的村莊」,此類地名閩南語應作「社後」,而客語稱之為「社背」。
(五)后里區「墩仔腳」
以1931 年才從台中東勢移居后里墩仔腳的張天機家族為例,雖然到后里只有60 多年,中年以下客語已經會聽不會說了,但稱呼當地地名「墩仔腳」,仍按照東勢客語習慣。
(六)潭子區「大埔厝」、「頭家(指墾首張家)厝」
潭子的開墾也以大埔張達京家族為首,因而留下地名。
(七)霧峰區「丁台」
霧峰有大埔縣曾、何、巫家族於此建立來台的第一個聚落,名之為「登台」,今誤為「丁台」里。
(八)烏日區「溪心壩」
閩南語中無意義,客語指「溪流中間的沙洲」。
(九)清水區「海風」
來自廣東海豐縣移民之命名。
(十)清水區「吳厝」
為蕉嶺吳姓客家所開墾命名者。
(十一) 「神岡」
源自廣東鎮平縣的「神岡社」。
(十二) 東勢的「中嵙」、新社的「食水嵙」
客語通常把圓盔狀的小山稱為「嵙」。
- 市府分類: 客家事務
- 最後異動日期: 2019-05-17
- 發布日期: 2013-10-02
- 發布單位: 臺中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
- 點閱次數: 1486